C114讯 12月30日(焦焦)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数字技术的快速的提升,如何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了《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4年)》,报告紧密跟踪国内外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动态,对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全球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实践以及推进策略等方面做分析总结。
报告指出,“数字技术适老化”是“适老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对数字技术适老化相关概念与数字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本蓝皮书认为,数字技术适老化是通过创新、优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式,对产品、服务、环境等做改造和赋能,让老年人能够平等方便、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养老等问题。
发展数字技术适老化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是建设普惠便捷数字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赋能银发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
就全球而言,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经上升至 10%。与此同时,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融合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不断引发变革、创造新机遇。
由于各国老龄化进程与互联网发展历史交汇情况不同,在面对老年人应用数字技术困难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差异。
目前,各国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发展模式主要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网络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间晚于进入老龄化时间,数字产品服务老年人已成为常态,主要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第二种是网络与老龄化同步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主要以中国为代表。第三种是网络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还未进入老龄化,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以卢旺达等欠发达国家为代表。
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移动手机普及方面已超过 95%,主要采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发展数智化银发经济、提高老年人数字素养等措施。而欠发达国家由于数字化发展起步较晚,网络接入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实践具有全球性的参考价值。中国已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并正在向“从有到优”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的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在制度建设、标准体系、供给质量、适老服务和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为数字技术适老化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我国已发布70余项有关标准,涉及多个角度,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供给质量上,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效果非常明显,智能终端设备更为丰富多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此外,我国的适老服务显著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普惠服务向纵深推进,电信服务更加贴心便捷,数字技能培训惠及范围更广泛。在产业生态上,公司参与门槛不断降低,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的数字技术适老化仍面临数字化与老龄化交织叠加,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数字技术适老化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果普惠性不足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健全数字技术适老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强化适老化数字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纵深推进软硬件适老化改造、强化对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和数字技能教学培训等。
最后,报告强调了优化数字适老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感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等,以营造数字时代“老年友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