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質力气,無人機正在重新定義戰場。從20世紀60年代仿製蘇聯靶機起步,到现在躋身全球無人機技術榜首梯隊,中國軍用無人機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奮鬥史詩。
從長空一號的艱難探究,到翼龍、彩虹系列的全球熱銷,再到攻擊-11、無偵-8等顶级機型的驚艷露脸,中國無人機不僅實現了技術自主與體系化作戰才能的跨过,更在國際軍貿市場上重塑了規則與格式。
“我們的無人機”系列策劃將帶您回顧中國軍用無人機進步發展的關鍵節點,分析各型無人機的技術特點與戰略價值,細看星星之火怎么終成燎原之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帶領帮手檢測無人靶機(2008年10月28日攝)圖源:新華社
1966年12月6日,軍用無人機“長空一號”首飛成功,奠定了我國無人機發展的堅實基礎。長空一號的研製不僅是一項技術打破,標誌著中國無人機技術從“零”到“一”的跨过,更是一場自给自足的國家毅力實踐。這簇“星星之火”,最終點燃了中國無人機工業的燎原之勢,為今天全球領先的無人機體系奠定了根基。
六十年代初,我國還沒有無人駕駛靶機。雖然從蘇聯進口了“拉-17”靶機,但這種飛機功能差,运用空域窄,續航時間短,只能飛十幾分鐘,并且協作面廣,每次執行空靶任務時,要由蘇聯進口的大型飛機帶到天空投进,還面臨著進口大飛機嚴重的老化問題。
隨著國際形勢的惡化,外方撤销帮助、撤回專家,實行技術封鎖,“拉-17”靶機也被中止了供應。進口的靶機所剩無幾,讓我國航空兵器試驗一度陷入了窘境——靶試即將“斷糧”,沒有靶機,兵器再好也無法試驗定型。
我们意識到,若長期依賴進口,勢必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新式兵器裝備的發展進程,依托自主研發,成為仅有的出路。1965年3月,“長空一號”無人靶機的自主研製正式啟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被譽為中國“無人靶機之父”。他1964年7月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參軍入伍,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和對航空事業的寻求,來到了駐守在大漠深處的空軍某試訓基地。参加“長空一號”無人靶機課題小組時,他年僅27歲。
當時國家經濟實力缺乏、技術力气薄弱的條件下,研製一種新式且功能先進的靶機,其難度異常大。無人機研製必須結合國情實際,少花錢、多辦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年輕的趙煦系統學習航空理論,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主導了從氣動設計到飛行操控的全流程研發。他帶領團隊运用計算尺、算盤、手搖電腦等簡陋設備,從廢品堆裏找來了某型殲擊機的輪子、鋼筋、鐵條,讓基地修补廠焊接了一個車架子。一切都是土法開工,因陋就簡,卻只用3個月,就完成了蘇聯“拉-17”靶機的測繪仿製,並於1966年12月6日實現首飛成功。
那時的“長空一號”無人駕駛飛機也被稱為“星火”無人機,意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雖是測繪仿製蘇聯拉-17無人靶機,但絕非仅仅單純的模倣,而是参加了自主設計和創新。
“長空一號”採用渦噴發動機,但初期存在發動機與機身連接不穩定的問題。趙煦團隊創新設計發動機固定箱,通過優化應力分佈,解決了動力系統與機體的剛性連接難題,確保飛行穩定性;傳統無人機依賴母機投进,本钱高且操作複雜。受國外小車圖片啟發,團隊研發出滑跑起飛車,使無人機通過地上滑跑自主升空,改變了國際上用有人機高空投进靶機的歷史。這一設計不僅下降运用本钱,還大幅度的进步布置功率,被國際同行稱為“中國式才智”。
“長空一號”的首飛成功,奠定了我國無人機發展的堅實基礎,結束了我國靶機彻底依賴進口的歷史。其創新计划為以後無人靶機的研製供给了一種思路,即:我國無人靶機的研製,要安身於改裝,更要构成自己的特征,不能走別人走過的老路。
“長空一號”後轉由南京航空學院具體負責,于1976年末設計定型,軍用正式編號“靶5”。作為一架大型噴氣式無線電遙控高亞音速飛機,“長空一號”可供導彈打靶或防空部隊訓練,經過適當改裝可執行大氣污染監控、地势與礦區勘查等任務。
當時,运用無人機進行核子試驗取樣是美、英等少數國家才把握的技術。核爆炸約8分鐘後,無人機就可進入蘑菇雲取樣。這樣既能够取到高濃度的前期樣品,又不會傷害飛行員的身體健康。
南航基於“長空一號”優良的飛行功能、簡便的运用方法和低价的製造本钱提交的無人機核子試驗取樣计划,引起國防科委和空軍司令部的重視。1977年,“長空一號”開始參加執行原子彈空爆取樣任務,並很快彻底替代有人機取樣,在屡次核子試驗取樣中發揮了很大效果,開創了我國核彈空爆取樣的新紀元!
來源:新華社、央視網、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廣播網、日子網、揚州晚報、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南京航空航太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