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一年之计的春天,正是农业生产布局年度发展任务,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增收的关键。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我省要全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聚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以上”年度目标,全力以赴稳面积、提单产、增产能,奋力开创全省“三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
3月26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天水市召开,标志着我省农业生产“第一仗”已在千里沃野自东南向西北全面展开。
天水市天水镇石徐村是此次观摩的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七八台适用于各类耕种模式的农业机械正在进行顶凌覆膜作业。
经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我省总结研发出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旱作区粮食生产问题。这一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同时配套秋覆膜、顶凌覆膜,实现有限降雨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重新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旱作区粮食生产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该项技术自2004年开始推广以来,掀起了一场我省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从最初的500万亩快速地发展到2010年首次超过1000万亩,2013年后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覆盖了我省中东部10个市州51个县区,受益农户达到200万户。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26亿亩,累计生产粮食1.22亿吨,在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1000万吨、1100万吨、1200万吨大关的进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24年,旱作农业以占全省37.5%的粮播面积,生产出占比达全省粮食总产量54%的粮食,将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提升到527公斤,高于全国中等水准25.5公斤。
“我们应当一如既往地抓实抓好旱作农业,聚合更多新技术、新思路,发挥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把旱作农业推向新高度。”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唐继荣说。
在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王坡村的粮油单产提升核心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基地,22个品种的“兰天”系列小麦长势正旺。
“我们最好的一种兰天小麦,不仅抗条锈病、抗倒伏能力突出,更是突破了亩均植株数很难超过二三十万株的极限,达到了亩均60万株,亩均小麦产量达到了713公斤,单产提升效果非常明显。”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兰天小麦研发团队负责人鲁清林介绍,小麦高产的关键,在于同步集成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科学管护、小麦密植等众多技术手段。
据了解,近年来,该基地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了一套粮油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体系,有效破解了小麦、油菜等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难题,打通了良种选育、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技驱动+绿色转型+智能管理”作为核心,集成应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位一体技术模式,推广油菜免耕施肥沟播、无人机精准飞防、无人机定量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12项关键技术,为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此外,基地构建“科研院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村集体+农户+市场”模式,采取“订单农业+溢价收购”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农户“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双重增收。基地示范带动2000亩良种繁育,年吸纳劳动力5000人次,带动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万元,13家合作社亩均利润增长18%,亩均增收500元,实现了“粮食种植”向“育种产业”的质效转变。
就我省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挖掘除了种质提升之外,也离不开适宜不同耕种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观摩现场,我省自行研发的多款农用机械进行了集中展示,其中一台玉米双垄沟全覆膜联合作业机的置膜架上,整卷的地膜通过传送装置被平整地铺盖在田地中,再由压膜装置均匀地压成三行种植带,同步的取土爪则在覆膜作业面之前犁沟取土压实在农膜上,犁沟覆膜压土一体成型。更为“科技范”的是,这台农机在北斗导航的引导下,正在实现“无人驾驶”,最大偏差度精准控制在1厘米至2厘米之间。
“这台机械一天可以轻轻松松完成20亩以上的覆膜作业量,是旱作农业中最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成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孟养荣说。
今年是我省被列入丘陵山地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农机一体化试点省份的第三年,一大批适用于各类地形的新型农业机械,以模块化的形式更多地集成了最新的技术方法,在陇原大地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甘肃研发的具有领先水平的农业机械也被推广到全国更多适应区域,且成效明显。
“按照甘肃的省情,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做好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这三篇文章。”在天水镇高效设施樱桃示范基地,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金泉如是说。
我省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富集,适宜发展设施农业,是国家布局的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保供基地之一。近年来,以河西走廊戈壁农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全国的影响力持续增长。
目前,全省设施种植业面积20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88万亩,设施水果8.5万亩,设施食用菌花卉瓜类等10多万亩。主要生产河西地区的葡萄延后栽培和东部地区的设施樱桃、设施油桃等。据统计,设施农业收益普遍较好,亩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联农带农效果显著。
“基地建有连栋温室12栋240亩,每亩纯收益在6万元左右,我们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多元化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吸纳富余劳动力120余人,带动周边6个村69户农民实现户年均增收超万元。”基地负责人焦玉中说,5月樱桃上市时,往往是供不应求。随着果树陆续进入盛果期,他们计划开发樱桃酒、樱桃果脯、樱桃口红等系列新产品,实现从“鲜果经济”到“全果利用”的价值跃升,拓宽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领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与樱桃基地相隔不远的天水镇草莓小镇也是设施农业的优秀代表。这里不仅种植销售草莓,还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草莓扩繁组培育苗中心,引进试种各类草莓品种,经过培育改良再将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目前已成功孵化6个种植基地,技术托管12家合作社,带动35户种植户,提供20个长期和1000个季节性工作岗位,年发放土地流转金8万元、劳务薪酬金60余万元、集体分红金17万元,带活了一方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草莓小镇的负责人向观摩人员介绍:“我们近期引进培育了蓝莓,由于温差比南方大,果实比南方的更加甜糯,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省立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以食品加工为重点,推进三产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自2021年以来,我省依据《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突出产业链中端,将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作为重点,以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支持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经营主体补齐加工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省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到3571家,其中国家级54家、省级794家,带动农户217万户,规上农产品加工公司582家,粮油加工公司13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全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产值达到6515亿元。同时,我省突出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招商,一批国内外头部农业企业来到甘肃投资兴业,推动了我省农业全产业链加速形成。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