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技术] 在本届上海车展的蔚来专访间里,蔚来董事长李斌、蔚来联合发起人秦立洪、萤火虫总裁金舸、萤火虫品牌助理副总裁浦洋、萤火虫产品体验负责人王晴对大家一些关心的问题慷慨解答。
李斌:2025年是蔚来的技术大年、产品大年和基建大年,重点技术如全球首颗5nm芯片上车(神玑 NX9031),之后会应用到新款ET5、ET5T、ES6、EC6上;产品方面今年会上9款新车;基建方面我们还在继续铺设,特别是近期针对广东地区,这个月月底广东省的每个县就都有超充桩了,广东用户就不会再有里程焦虑了,之后我还会去广东做一次直播,验收一下实际情况。
李斌:智能汽车新三大件: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底盘,当然这些的确不太容易直接触达用户,看起来有一些“把肉埋在饭里”的感觉,但这是一款优秀产品的基盘,是很有必要花精力积累的,这样才可以提升技术上限,做好这些在配上线性的配置和功能才能做到真正优秀,比如基数上限提升后像爆胎情况下控制表现会大幅提升。
李斌:我们的目标比较实际,就是用不断研发升级的技术服务于如何进一步减少事故率,我们现在已能做到每周减少40%的事故发生。从第二代车型开始我们大幅度的提高了车的算力,比如ET9有7层冗余设计,来服务于积累更多数据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或者说已能提供L4级的硬件能力,初期时看算力似乎高的有些没必要,但长久来看会发现它的价值。
李斌:其实会减少相关成本,雪松集成计算单元,集成度很高,能够大大减少ECU的使用;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才能减少芯片使用的数量,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购别的企业芯片,采购英伟达芯片,一年几十亿人民币,自研芯片的确需要很大前期投资,不过长远来看是能控制好毛利率的,就是“研发换毛利”,量产分摊实际上也是会降本,降本回归用户。
李斌:现在造MPV的企业的确不少,不过我看过市场数据,增长没那么夸张,所以蔚来目前还是会把资源聚焦最重要的市场,就是现在的中型和大型SUV ,不是MPV不重要,也不是没有商业化的可能,是考虑目前资源优先级的问题。
问:常常看到北京五棵松牛屋二楼人多,一层人少,老用户和新用户的保持和增长?
秦立洪:因为销售的门店汽车都是大宗耐用消费品,不是说每天都要人流入资才能卖得出东西,它的用户到店是波峰波谷是特别明显的。不过我们大家可以提升的还很多,比如如何在店内客户少的时候,如何让气氛不冷清,一些氛围和活动类的规划还要强化。
李斌:其实现在中国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的生产国,每年3000万辆,已经是全球第一了,所以关税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认为这个方向它是非常确定的,就是中国一定在全球的汽车市场里面一定会获得慢慢的升高的份额,我们的供应链的优势,我们最大的本土的市场这几个因素叠加到一起就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就是中国车企的技术创新优势。像奇瑞、比亚迪、长城这些出海早的企业,已在海外耕耘20年,我们也在不断向他们学习。
李斌:首先,换电和快充并不对立,我们有750kW的液冷超快充桩,我们26000吨充电桩是全中国布充电桩。第二,再快的充电也不可能比换电快,可充可换可以给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全面的补能体验,在寒冷的地区换电比充电体验好太多了;第三,超快充对电池的寿命损耗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哪些车经常用超快充还能获得10年以上的超长质保的?一定不是兼得的。
金舸:海外用户和国内客户的真实需求和习惯的确有一些区别,能调整的,比如悬架和舒适性的确会存在一些差异化的调校,但车身和空间部分就是全球统一的了,比如国内用户希望有更大的第二排,欧洲用户希望有更大的后备厢,但这个确实不会针对本地开发两套了。
问:萤火虫是不是一个富养的“孩子”?蔚来之前积累的技术有多少共享到萤火虫上?
金舸:萤火虫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精品小车,因为蔚来10多年的技术积累有很多都应用在萤火虫上了。比如萤火虫智能座舱的基线%都是与蔚来完全一样的,数据中台也是完全打通的,基本上没有额外的投入。另外供应链采购体系、生产体系、品质衡量准则体系都是和蔚来共用拉齐的。
金舸:首先萤火虫有很鲜明的特性,交互系统自带光芒,不需要,不需要一个物理上的小助手,而是如影随形的形象,而且不是固定的,有时候是圆,有时候是爱心,有时候是一朵花。交互的声音也更加利索,它的名字叫lumo,这一个名字来自于拉丁语的词根和哈利波特的荧光魔法。
金舸:在海外,我们采用一国一策的方式,根据每个国家的状态制定销售体系,直营或者代理。
金舸:在海外布局换电站的成本比国内高跟多,所以我们在海外布局换电站比国内要克制一些。另外萤火虫的使用场景更偏城市使用,而在在欧洲11kW的直流充电可实现30分钟左右的30-80%的补能,可接受;另外和每个国家的销售经营渠道形式也有关系。